2025年11月13日晚7时,河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特聘教授刘泽权应邀来到西安科技大学“胡杨林大讲堂”,在骊山校园煤炭科技楼二楼报告厅作了题为“人工与智能翻译对文本经典性特征的识解/再现实证考察”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学院张辉副院长主持。时健教授等教师代表及200余名学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王新平院长向在场师生隆重介绍了刘泽权教授的学术生涯与丰硕研究成果。刘泽权教授作为新加坡国立大学翻译研究博士,已主持完成四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翻译研究领域享有盛誉。
在讲座中,刘泽权教授聚焦于当前备受关注的智能翻译应用与汉语经典文本英译的实践难题。他以方志彤(A. Fang, 1953)对汉英翻译困难的经典论述为理论基石,以其本人主持完成的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华文明的起源》部分中文原文及人工英译稿为参照范本,构建了一套量性与质性相结合的译文质量评估体系。研究综合运用了Coh-Metrix、WordSmith、BLEU、TER等量化分析工具,并结合词语、句子、语篇层面的关键难点进行定性剖析,系统对比了ChatGPT、Gemini、Google Translate、DeepL、有道翻译、文心一言等六款主流智能翻译工具与专业人工译文在处理经典学术文本时的差异与优劣。

刘泽权教授的研究揭示,以ChatGPT为代表的当前智能翻译工具,对于汉语文本,特别是富含文化内涵与学术深度的人文学术经典,其理解能力仍存在显著不足。他强调,要将智能翻译有效应用于此类文本的翻译,仍需针对具体的翻译难点进行大量、精细化的训练与深度学习,核心在于将领域专家译者的知识与经验有效“蒸馏”并融入智能语言模型之中。
讲座内容翔实,逻辑严谨,引发了在场师生的浓厚兴趣与深入思考。在互动环节,刘泽权教授就师生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尽解答,现场学术气氛热烈。

讲座尾声,廉张军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精辟总结。他代表学院对刘泽权教授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并强调了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深化翻译理论研究与推动翻译实践创新的重要性。
此次讲座不仅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也为探讨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人文翻译研究的交叉融合提供了宝贵思路,取得了圆满成功。
专家简介
刘泽权,河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特聘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翻译研究博士。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四项,包括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华文明的起源》(英文版),重点项目“两岸三地百年女性文学翻译史论”及一般项目“《红楼梦》中英文语料库的创建及应用研究”“《红楼梦》汉英文化大辞典编撰研究”。近10余年在META: Translators’ Journal、《中国语言学报》《中国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当代语言学》等SSCI、A&HCI和CS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红楼梦〉中英文语料库的创建及应用研究》《〈红楼梦〉多译本量化研究》《中国女性翻译家》。译著《中华文明的起源》(英文版)由中国出版协会国际合作出版工作委员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评选为“2023年度输出版优秀图书奖”。